

广州沙河服装壹號 今天
视频:广州中大商圈,受到疫情影响,看不到一名来看货的外国客户。
在跟意大利客户聊天的时候,对方已经不回邮件了,可能是生病,甚至可能是住院了。在一个柯桥纺织的交流群中,更多柯桥的面料厂纷纷以“白菜价”出货去库存,面料价格下降幅度甚至大于原料下降幅度。目前唯一能让公司撑下去的路子,就是改产防护服。“就是抢这半年的时间,希望能等到正常需求恢复。”
一、 成衣加工厂:复工难复产
“本来国内疫情平稳,工人们都在家憋久了工作兴致高涨,前后只耽误一个月工期,很快能补上,大家都觉得今年出口形势一片大好。”贺笛说。她是浙江杭州余杭区一家成衣制造、出口公司的员工。该公司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高级女装。
家纺、服装是杭州余杭区的优势产业,有“好布出余杭”的美誉,杭派女装有80%产自余杭。
一个多月前,贺笛跟服装厂的工人一样怀着愉悦的心情回到公司复工,她赞叹杭州市政府的未雨绸缪,“很多事情都想到了”。
服装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,复工后,最大的问题是工人不够用。贺笛说,3月初部分同行的海外订单遭到客户取消,原因多是未能按时交货。由于管控要求,她所在的公司也只能分批协调工人上岗。
但不出一周,外贸形势陡转直下,贺笛的公司也面临订单取消的情况。同时,有的客户应该支付尾款,但此时却告知,由于商业百货停业,没有销售收入而难以付款。“这部分应收款要不回来”。
“目前来看,不仅是服装市场,包包、鞋子、手工艺品等行业都面临海外消费需求短缺的严峻形势。”她说。
广东揭阳鞋厂的老板于蕾忧心忡忡。她的工厂主要生产拖鞋、凉鞋,销往泰国、中东、非洲等地区。
受疫情影响,于蕾的鞋厂直到3月中旬才开工,至今才做了半个月左右。由于外省工人占七成,又招不到本地工人,不仅耽误工期还得支付巨大的人力成本。好不容易员工到位了,订单却少了一半。“客人需要实地看货下单,现在非洲客人都没法过来。”
“再做多两个月我都没钱给员工发工资了。”于蕾说。在兵荒马乱的2020年,许多像他一样的外贸商发现,一旦失去订单,昂贵的人力成本和积压于仓库的原料和商品,就会掐断企业的现金流。
二、 纺织面料厂:“白菜价”出货去库存
订单减少的危机,开始从下游制造商传导至上游纺织面料厂。
4年前,郑明明转了行,从服装出口转至沙发布出口,他跟几个朋友在浙江海宁许村镇家纺工业园合伙办了一个厂。许村工业园是浙江省唯一的装饰布工业专业区,是一个集原料、制造、成品配套、产销全套服务的产业集群。
“中国是工业大国,不愁面料。江苏、浙江可以实现面料的批量生产,量大且价格便宜。”郑明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,这是中国面料及服装出口贸易的优势,例如沙发布四年前是20元/米,现在能控制在15元/米左右。
多名从事服装外贸生意的人士表示,目前向海外出口的面料大多位于中低端,价格低,利润空间小,基本靠跑量。需要进口的只是一些高端面料,市场小众,况且很多高端面料国内也可以仿制,然后再出口。
“现在的情况是,没有‘量’了。”郑明明说,眼下订单缺乏,存货积压,他想的是如何去库存。
浙江绍兴柯桥有着亚洲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。柯桥一位纺织面料厂董事长在朋友圈写下心声:由于消费市场订单缺乏,加工厂退回来的货已经堆到仓库放不下。在一个柯桥纺织的交流群中,更多柯桥的面料厂纷纷以“白菜价”出货去库存,面料价格下降幅度甚至大于原料下降幅度。
疫情期间,沙特与俄罗斯打起了石油价格战,导致国际原油价格大跌,用于生产化纤面料的原材料PTA(对苯二甲酸)、MEG(乙二醇)的价格亦应声而落。此外,棉花期货价格3月内连续多次下挫,3月31日,棉花期货价格报10515元/吨,运行于历史最低位。
【视频:疫情撕裂全球供应链,中国世界工厂保不住了?】